外省动态

河南省社等供销系统:“干热风”下的供销力量 农田穿上“清凉衣”

  • 时间:2025-05-21

  • 浏览:45

  • 来源:中华合作时报

  • 作者:

  • 字号:
  • 打印

  • 分享:

近期,我国黄淮中西部、华北南部、陕西关中等地无有效降水,河南西部、陕西关中、山西南部等地冬小麦“干热风”风险高,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。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,供销合作社系统凭借自身优势,迅速行动、多措并举,全力以赴投入抗旱工作,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日前,在河南省南阳市供销合作社旗县陌陂镇村民张建国的麦田里,新铺设的滴灌带正精准输送着“救命水”。“今年这旱情太严重了,多亏供销合作社指导我安装了这套设备,浇水省力又省心,我这50亩地比往年少用三成水。”张建国指着手机上的智能灌溉系统说。面对旱情,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联动施策,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对麦田管理进行拉网式排查,通过增设临时水泵、铺设灌溉管网等方式,扩大灌溉面积,并依托系统为农服务网络,推广滴灌、微喷等节水技术,指导农户采用节水浇灌模式,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最大限度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。

夯实抗旱物质基础

供销合作社系统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主渠道,在抗旱物资保障中承担着关键责任。面对旱情,各地供销合作社迅速反应,充分发挥其遍布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优势,积极组织抗旱物资货源供应。

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发挥主渠道作用,指导全省系统各农资服务网点全力采购供应水泵、水管等抗旱物资。依托基层社、为农服务中心、农民专业合作社,调配卷盘式喷灌机等先进抗旱设备,并以低于市场价格为农户提供麦田灌溉服务。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物资供应,还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,提高了农民参与抗旱的积极性,为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为有效应对旱情,针对铜川地区、咸阳“北五县”、渭南澄城县等旱地春玉米区域提出以秋补夏补救措施。集团积极调拨夏玉米种植所需化肥、农药等农资产品,投放43台保供车辆,联合基层保供网点,全天候为农户提供农资产品配送服务。接下来,集团将持续关注旱地春玉米区域用肥用药需求,及时匹配资源,并组织服务团队为农户进行农技服务,确保以秋补夏措施顺利实施,稳定粮食面积、产量。

提升抗旱科技水平

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是抗旱保粮的重要支撑。各地供销合作社充分认识到这一点,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,将先进的抗旱技术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。

在河南,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抽调系统内农技专家成立服务队,深入周口、商丘、驻马店等粮食主产区,在小麦灌浆期关键节点推广应用“一喷三防”技术。根据不同的旱情和作物生长情况,实时调整施药配方,实现提质抗逆保收,对于干旱受损浇水后的地块,主要喷施磷酸二氢钾、芸苔素内酯、黄腐植酸水溶肥等,补充营养、防止早衰、抵抗干热风;对于旱情较轻浇水后的麦田,采用丙硫菌唑、戊唑醇、高氯吡虫啉、磷酸二氢钾混配,达到防病治虫、抗“干热风”的效果。

山西省浮山县供销合作社积极采用多种抗旱技术,防范旱情。在播种技术方面,使用最新的种肥同穴、种肥同播播种耧,采用探墒沟播技术,达到“一免五增”的效果,同时,配套使用生物菌肥增强玉米抗旱能力;在管理技术方面,开展无人机叶面施肥,通过“一喷三防”,增加抗旱能力,玉米、小麦、谷子等的服务面积达35000余亩。同时提供后期管理中的水肥一体化技术、地膜覆盖技术服务,全力保障农作物生长周期水肥需求。

这些技术服务措施的实施,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,增强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。

合力打好抗旱攻坚战

抗旱保粮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凝聚各方力量,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。各地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,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,积极参与抗旱救灾工作。

河南省社与省气象、农业、水利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实时关注天气变化、监测土壤墒情,及时掌握墒情、雨情,科学制定抗旱方案,确保抗旱工作精准有效。设立24小时抗旱服务热线,及时调配抗旱设备,确保突发旱情时迅速响应。指导基层社和为农服务主体加强极端天气下灌浆期田间管理措施,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项贷款,支持农户购置抗旱设备,缓解资金压力。通过一系列举措,构建起全方位的抗旱保收体系,切实提升了抗旱工作的实效。

陕西省彬州市协调农业农技部门,对各基层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抗旱应用技术培训,同时,市社启动农业生产灾害应急工作机制,机关除留守值班人员外,采取领导包片、股室包基层社,所有人员下沉基层一线,编入底店社等5个单位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抗旱技术服务小组,深入田间地头,为农民宣传抗旱技术,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、新方法抗旱。

在这场抗旱保粮的攻坚战中,各地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在物资供应、技术服务、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。接下来,供销合作社系统将持续关注旱情发展,不断优化农资供应体系,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,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,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实现“旱天不减产、逆境夺丰收”的目标而不懈努力,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固防线。

责任编辑: 周钰